绿色生活先进典型事迹系列报道
栏目: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:2023-10-20
 B体育APP为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,引导市民群众积极投身首都生态文明建设,首都文明办持续深入推进“V蓝北京”主题宣传活动,涌现出一批热心环保公益事业、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环保公益组织和个人。为发挥绿色生活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,带动更多市民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,本报将陆续推出60个典型事迹。今天为您介绍的“绿色环保好市民”,分别是来自丰台区的韩哮、延庆区的杨凤兰。  韩哮是北京教

  B体育APP为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,引导市民群众积极投身首都生态文明建设,首都文明办持续深入推进“V蓝北京”主题宣传活动,涌现出一批热心环保公益事业、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环保公益组织和个人。为发挥绿色生活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,带动更多市民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,本报将陆续推出60个典型事迹。今天为您介绍的“绿色环保好市民”,分别是来自丰台区的韩哮、延庆区的杨凤兰。

  韩哮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附属学校的科学老师,2008年加入志愿者组织,成为北京市志愿者的一分子。在15年的志愿服务中,韩哮不仅自己积极投身环保,作为一名教师,他倾注热情将环保公益的理念传递给学生。

  2008年,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,韩哮注册为志愿者,加入了志愿者组织,也是在这一年,韩哮参加了“地球一小时”活动。“地球一小时”目的在于鼓励人们保护地球现有资源。从2008年的个人参与,到2012年开始带着学生们一起参加,韩哮收获颇多。

  韩哮提到,老师们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,会带领学生认识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,“地球一小时”是很好的切入点。他带孩子们认识地球资源的宝贵,号召大家用行动去保护地球。除了熄灯一小时,韩哮和学生们一起在学校发起许多易于操作的行动。在师生们的倡议下,学校要求午饭不再使用一次性餐具,改用常规餐具用餐,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。

  平日里,韩哮参与的志愿活动都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小事。比如公园捡垃圾、禁烟宣传、雨燕调查项目、鸳鸯调查项目等等,多年的志愿经历帮助韩哮养成了环保理念。作为教师的韩哮也想言传身教,将爱护地球的观念传递给学生们。韩哮说:“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粒保护环境的种子是最重要的。我们每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,都可以带动周围的人,让更多的人在绿色环保方面做出贡献。”

  在韩哮看来,孩子们参与志愿活动不仅是完成劳动课标所需要的内容,更是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,热爱劳动,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。

  对于今后绿色环保的教学和实践,韩哮说,学校和老师们会在原有的“绿色环保”和“垃圾分类”的两个项目基础上,增加“垃圾桶值岗”项目,由学生在班级进行垃圾分类宣传,每天派人进行垃圾桶值岗,增强学生们垃圾分类的意识。在未来,韩哮希望能向更多的学生们传播绿色理念,让小树长成大树,让大树凝聚成森林,让地球变绿,让家园幸福美好。

  杨凤兰是延庆区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村委兼妇联主席。她积极推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,编写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册。杨凤兰走遍全村,把近百份的垃圾分类宣传册送到每家每户,组织居民参与创作相声快板节目。杨凤兰说,利用广播、新媒体、快板的方式,垃圾分类理念能更快地在八亩地村“家喻户晓”。

  针对村中老人较多、环保知识宣传困难的问题,杨凤兰采取上门“手把手”教的策略。区里请来了老师教大家环保妙招,杨凤兰就以妇联主席的身份,带头组织村里的妇女一块学习。大家一块用废旧衣服编坐垫和杯垫、用饮料瓶种豆芽、用果皮做花肥。杨凤兰积极实践垃圾分类和绿色生活,自己也成为八亩地村的绿色环保达人。

  在垃圾分类推行前,村里的路上没有垃圾桶,也少有人清扫垃圾。生活垃圾、厨余垃圾混在一起,随便扔到房前房后或者偏僻的小路上。村里各家各户烧炕、养牲畜,可以消灭一部分垃圾,但随着乡村建设发展,垃圾治理成了各村的新课题。

  推广垃圾分类之初,最大的问题还是观念难以转变。有些村民上了岁数,习惯将垃圾混装在一起,即使院里有分类垃圾桶,也不愿意给垃圾分分类。杨凤兰创作出朗朗上口的快板,把垃圾分类的方法涵盖其中:“垃圾分类四个桶,分清绿蓝红灰色;红颜色,是警告,旧电池、废灯泡,这些对人都有害;绿颜色,最可爱,厨房饭菜往里装,剩菜剩饭油水多;蓝颜色,更看清,玻璃塑料可乐瓶,这些都是好东西;灰色大桶装其他,保鲜膜、塑料袋,减少污染去填埋”

  随着工作开展,八亩地村的环境越来越干净整洁。现在,村中每天有环保员巡逻清理,村委和村民们主动捡起路上的烟头和塑料袋,每家每户有4个分类垃圾桶,处处都是整洁美丽的乡村“名片”。去年,八亩地村获得了“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”的流动荣誉。杨凤兰带着大家伙一块的努力,八亩地村成为了一个注重环保和绿色生活的典范。

  为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,引导市民群众积极投身首都生态文明建设,首都文明办持续深入推进“V蓝北京”主题宣传活动,涌现出一批热心环保公益事业、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环保公益组织和个人。为发挥绿色生活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,带动更多市民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,本报将陆续推出60个典型事迹。今天为您介绍的“绿色环保好市民”,分别是来自丰台区的韩哮、延庆区的杨凤兰。

  韩哮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附属学校的科学老师,2008年加入志愿者组织,成为北京市志愿者的一分子。在15年的志愿服务中,韩哮不仅自己积极投身环保,作为一名教师,他倾注热情将环保公益的理念传递给学生。

  2008年,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,韩哮注册为志愿者,加入了志愿者组织,也是在这一年,韩哮参加了“地球一小时”活动。“地球一小时”目的在于鼓励人们保护地球现有资源。从2008年的个人参与,到2012年开始带着学生们一起参加,韩哮收获颇多。

  韩哮提到,老师们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,会带领学生认识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,“地球一小时”是很好的切入点。他带孩子们认识地球资源的宝贵,号召大家用行动去保护地球。除了熄灯一小时,韩哮和学生们一起在学校发起许多易于操作的行动。在师生们的倡议下,学校要求午饭不再使用一次性餐具,改用常规餐具用餐,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。

  平日里,韩哮参与的志愿活动都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小事。比如公园捡垃圾、禁烟宣传、雨燕调查项目、鸳鸯调查项目等等,多年的志愿经历帮助韩哮养成了环保理念。作为教师的韩哮也想言传身教,将爱护地球的观念传递给学生们。韩哮说:“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粒保护环境的种子是最重要的。我们每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,都可以带动周围的人,让更多的人在绿色环保方面做出贡献。”

  在韩哮看来,孩子们参与志愿活动不仅是完成劳动课标所需要的内容,更是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,热爱劳动,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。

  对于今后绿色环保的教学和实践,韩哮说,学校和老师们会在原有的“绿色环保”和“垃圾分类”的两个项目基础上,增加“垃圾桶值岗”项目,由学生在班级进行垃圾分类宣传,每天派人进行垃圾桶值岗,增强学生们垃圾分类的意识。在未来,韩哮希望能向更多的学生们传播绿色理念,让小树长成大树,让大树凝聚成森林,让地球变绿,让家园幸福美好。

  杨凤兰是延庆区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村委兼妇联主席。她积极推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,编写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册。杨凤兰走遍全村,把近百份的垃圾分类宣传册送到每家每户,组织居民参与创作相声快板节目。杨凤兰说,利用广播、新媒体、快板的方式,垃圾分类理念能更快地在八亩地村“家喻户晓”。

  针对村中老人较多、环保知识宣传困难的问题,杨凤兰采取上门“手把手”教的策略。区里请来了老师教大家环保妙招,杨凤兰就以妇联主席的身份,带头组织村里的妇女一块学习。大家一块用废旧衣服编坐垫和杯垫、用饮料瓶种豆芽、用果皮做花肥。杨凤兰积极实践垃圾分类和绿色生活,自己也成为八亩地村的绿色环保达人。

  在垃圾分类推行前,村里的路上没有垃圾桶,也少有人清扫垃圾。生活垃圾、厨余垃圾混在一起,随便扔到房前房后或者偏僻的小路上。村里各家各户烧炕、养牲畜,可以消灭一部分垃圾,但随着乡村建设发展,垃圾治理成了各村的新课题。

  推广垃圾分类之初,最大的问题还是观念难以转变。有些村民上了岁数,习惯将垃圾混装在一起,即使院里有分类垃圾桶,也不愿意给垃圾分分类。杨凤兰创作出朗朗上口的快板,把垃圾分类的方法涵盖其中:“垃圾分类四个桶,分清绿蓝红灰色;红颜色,是警告,旧电池、废灯泡,这些对人都有害;绿颜色,最可爱,厨房饭菜往里装,剩菜剩饭油水多;蓝颜色,更看清,玻璃塑料可乐瓶,这些都是好东西;灰色大桶装其他,保鲜膜、塑料袋,减少污染去填埋”

  随着工作开展,八亩地村的环境越来越干净整洁。现在,村中每天有环保员巡逻清理,村委和村民们主动捡起路上的烟头和塑料袋,每家每户有4个分类垃圾桶,处处都是整洁美丽的乡村“名片”。去年,八亩地村获得了“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”的流动荣誉。杨凤兰带着大家伙一块的努力,八亩地村成为了一个注重环保和绿色生活的典范。